今天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是:吉林普法网 > 首页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法律明白人”柏连福
 
吉林普法网 来源: 吉林普法网 日期:2024-10-11

  普法兴村三十年

 

  ----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法律明白人”柏连福

  

  

  巍巍长白山,千沟万壑,小山村多如繁星。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当年因为以其为原型的电影《火车一响》而闻名全国。电影里的“一分钟小站”,就坐落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仙人桥镇黄家崴子村。山村迎来巨变,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个不辞辛苦、多方奔走协调,将穿村而过的火车“说”停一分钟,为山里人争取打通外面世界的村书记---柏连福。

  励精图治,他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柏连福,男,汉族,1962年12月生,1992年4月入党,1992年高票当选黄家崴子村村主任,1997年至今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环保之星”“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在司法部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积极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柏连福成为抚松县第一批“法律明白人”中的一员。在柏连福的带领下,黄家崴子村2005年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他坚持学法用法,用“法律明白人”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用法治护航小山村共同富裕的初心和使命。

  曾经的黄家崴子村,民不过百户,田仅有千亩,地处偏远,据当地老人介绍,黄家崴子村也曾叫“黄泥崴子”,意指黄泥裹腿,出行不便。那么,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是如何蹚过贫困的泥泞,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的呢?

  纲举则目张,执本则末从。柏连福深知依法治村对黄家崴子发展的重要性,自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他坚持学法不松懈、用法不动摇,在他的带领下,连续30多年全村刑事案件发生率、缠访闹访上访率、打架斗殴违法率“零纪录”。

  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两手抓、两手硬。柏连福坚持用法律助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半坡式温室蔬菜大棚的成功建设、黄家崴子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顺利注册、“黄家崴子”牌蔬菜绿色认证的完成……每一项坚实而有力的经济发展举措,都离不开他对法律的深入了解和有效运用。柏连福坚持两条腿走路、多方向发展,搞起了农林生态立体综合开发,公开发包闲置山地、沟系780多亩,新开水淹复垦地460亩、开荒造林300余公顷、承包荒沟12条,林下参种植300亩,昔日荒山已成为市值达1600多万元的“绿色银行”。如今,黄家崴子的瓜果蔬菜和杂粮畅销全国各地,村民人均收入从起初的不足1000元,达到了3万余元。

  利用冬闲时节,带领村民致富。东北的冬天是漫长的,村民空闲时间较多,柏连福又帮助村民将黄家崴子的特色小吃“粘火勺”做成了产业。规范的制作方法、流程,统一的商标,严格按照合规的法律手续执行,一盒盒带有黄家崴子标签的“粘火勺”,就像一张张黄家崴子村的名片飞向全国。现在“粘火勺”被评为白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被央视《生财有道》节目多次报道,声名远扬。

  用法律护航建设、营造良好氛围。柏连福认为,口袋富不算富,精神富了才作数。在自己学法的基础上,带动村班子成员和村民不断学习各类法律知识,组织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好儿媳”等评选和“全村签名拒邪教”等一系列活动,在黄家崴子村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黄家崴子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被评为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

  崇法善治,他是依法治村的实干家

  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和法治建设同步推进。32年担任村长、支书的实践中,柏连福以果敢坚毅的使命担当,以大山深处的赤子情怀改变了黄家崴子的面貌,生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执着信念和如磐初心。

  农村事情繁多,人际关系复杂,但柏连福丝毫不被人情影响,注意合理合法地解决问题。他紧紧围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他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及时为村民化解矛盾。村里每年偶有邻里纠纷、夫妻吵架或婆媳矛盾,找到柏书记,他总是及时出面,遇事先讲法理,再讲情理,很快双方矛盾就解决了,切实做到了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小事不出屯。

  生产生活中,不少村民对法律法规和政策吃不透、拎不清,甚至触碰法律底线。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柏连福热心地在群众中做好法律宣传引导工作,耐心解答群众的法律咨询,解释群众遇到的法律疑惑。群众寻求法律援助,他会积极联系对接司法所、村居法律顾问,为他们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

  作为“法律明白人”骨干,柏连福经常参加由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开展的关于讲解民间常见矛盾纠纷的调解技巧、民法典中的法律知识的“法律明白人”培训,有效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矛盾纠纷,碰到法律难题,不用跑腿,就找‘法律明白人’栢书记现场解决。”居民经常这样说。

  柏连福全面推进村务管理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监督有力、务实有效的村务管理工作模式。经民主投票选举了村民代表,凡是村里重大事项和重要决策均经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涉及经济发展、各项承包、财务收支等与村民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事项均广泛征求意见,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效的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提升村民对村务管理、村集体事项的参与度,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村集体的事情由村民自己做主。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作为黄家崴子村的领路人,柏连福深知要想村集体发展好,依法治村必须抓紧抓好。为此,他立足黄家崴子实际,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推动村集体规范有序发展的自治规范。结合村里实际,制定了村务公开制度、村民议政制度、村民委员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村级依法治村规范,让管理有据可依,为黄家崴子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治融合,他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

  坚持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联系群众、解决纠纷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发现并有效化解村民之间的纠纷矛盾。柏连福与专兼职调解员、法律顾问等法律服务人员一起,织密基层依法治理“一张网”,让更多“矛盾结”变成“和谐扣”。

  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制定村规民约,实现村民善治。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每一条都得到了全体村民的点赞支持,其中的村民自治章程被尊称为 “村宪法”,对村民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村居环境“脏乱差”一直是柏连福的一块心病,为了打掉这个顽疾,他协调相关部门对90户房屋换址新建,并实施全村房屋提升改造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他还积极对上争取资金,新铺设了柏油公路、安装了路灯、扩建了650平米的火车站台,建成占地4600平方米的村内小公园,春赏花、夏乘凉、秋尝果、冬戏雪,群众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妥善运用微信群,处理村民矛盾春风化雨。村民有了矛盾纠纷,他不点名地公开调处。他在微信群摆事实,讲道理,说法律。今年7月,正值汛期,受3号台风“格美”的影响,黄家崴子村遭受了大洪水。洪水过后,有村民将上游冲下来的树木捡回来,打算拉回家做烧柴,晾在河边,不料却被别人拿走了。该村民四处抱怨,说是让另一名村民拉走了。柏连福听说了此事,为了防止事态扩大,伤了邻里感情,第一时间在微信群中说明此事,同时多方查找,最终发现拉走干柴的是外村人。事情清楚后,柏连福没有放松对村民的思想教育,一个个明白的道理,一句句公正的评论,一段段暖心的话语,说到每个村民的心坎里,当事人、旁听者,无不心服口服。该村民立刻在微信群中公开道歉。一场风波就这样巧妙化解了。双方当事人主动检讨,握手言和。柏连福常说:“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村干部不能当和事佬、和稀泥,要坚持公平正义,化解一件,教育一片。”

  坚持预防优先,强化“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村里3名“法律明白人”,都是村委会主要领导成员。以此为基础,强化村内调解力量。将村内维稳与党群服务、村内普法与调解工作、专职调解和兼职调解相结合,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特点优势,积极发展村里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退休干部等加入调解工作,充实壮大“法律明白人”队伍,分片、分户、分组落实专人负责各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各项群众工作,有效整合全村资源和力量,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打铁还需自身硬。柏连福用法律武装头脑、提升自身素养。他充分发挥互联网学习范围广、现场学习针对性强的优势,通过参加“法律明白人”培训、主动与法律顾问沟通交流等,不断提升自身法治素养。

  坚持教学相长,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在不断的法治学习过程中,柏连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他经常组织村民开展法治教育课,尤其注重青年学生和年轻村民的培养,生动的教育大课堂充分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极大提升了村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水准。

  依托红色资源,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柏连福将法治乡村建设与村内绿水青山、抗联文化资源相融合,寓法治于乡村游和红色研学项目中。在村史馆、村文化广场、抗联纪念馆、抗联广场建设中融入法治元素,在入村必经之路建设法治凉亭,村中心建设法治文化长廊,让法治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大力推动一体化“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体验教育,将法治内容列为必修内容,先后吸引省内外进村开展各项活动500余场,参训近2万人次。

  柏连福注重充实壮大“法律明白人”队伍。他积极组织村里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知识分子、退休干部投入普法宣传工作。三名“法律明白人”经常深入村屯,带着普法资料走访邻里乡亲,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向村民群众宣传《民法典》,并重点围绕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法治需求,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和分析。通过大喇叭宣传、入户宣讲、田间地头讲法等方式,向村民进行法律宣传,群众法律意识明显增强。

 

 

     视频下载


责任编辑: 吉林普法网
[打 印]  [关闭窗口]  
 
吉林省司法厅 版权所有 吉公网安备 22000002000037号  吉ICP备15002515号-7  网站标识码:2200000011   联系电话:0431-80798958  联系邮箱:sft@jl.gov.cn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新发路992号  邮编:130051